上半年湛江市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0.9个百分点
发布时间:2017/8/3

上半年,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.5亿吨,增长14.6%。本报记者 李忠 摄

上半年,宝钢湛江钢铁一期效益良好,完成粗钢产量415万吨。 本报记者 吴智恒 通讯员 夏正大 摄

上半年,湛江晨鸣纸业产销两旺,生产纸制品118.7万吨、增长39.3%。 本报记者 郎树臣 摄
本报记者 路玉萍
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86.9亿元,增长7.8%,增速与省持平,高于全国0.9个百分点——这一组初步核算并经省统计局核定的数据,便是我市上半年经济交出的完美答卷。
我市主要经济指标除地税外,都保持增长态势,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,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外贸进出口总额、实际利用外资和港口货物吞吐量五项指标增速超过全年预期。
今年上半年,我市经济运行亮点纷呈:“稳”的基础在巩固,“进”的效应在显现,“好”的态势在形成,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。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、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不断提高,上半年经济运行的亮点表现在“四个较快”“三个良好”——
【亮点一】工业增长较快
我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292.8亿元,增长14.2%,增速比一季度提高0.3个百分点,高于全年预期(14%)0.2个百分点。32个重点监测的工业行业有23个实现增长,其中黑色金属冶炼、造纸及纸制品等10个行业增速超过15%。宝钢湛江钢铁一期效益良好,完成粗钢产量415万吨,实现产值164.8亿元。晨鸣纸业产销两旺,生产纸制品118.7万吨、增长39.3%,完成产值90.5亿元、增长28%。
【亮点二】消费增长较快
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4.4亿元,增长11.1%,高于全年预期(10%)1.1个百分点,排名全省第5位。商品房销售面积262万平方米、增长59%,销售额172.8亿元、增长82.6%。旅游接待2136.1万人、总收入194.3亿元,分别增长20.7%和27.4%。
【亮点三】物流增长较快
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1.5亿吨,增长14.6%,高于全年预期(4%)10.6个百分点。湛江机场旅客吞吐量累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,增长47.7%。
【亮点四】外贸增长较快
外贸进出口总额164亿元、增长38.3%,高于全年预期(7%)31.3个百分点,排名全省第2位。其中出口100.6亿元、增长32%,排名全省第4位。实际利用外资5535万美元,增长10.4%,高于全年预期(3.5%)6.9个百分点。
【亮点五】重点项目时间与进度“双过半”
184项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95.7亿元,完成年度计划50.1%,实现时间与进度“双过半”。今年以来,我市成功争取中铁二院统筹编制湛江铁路总图,促进高铁进城、高速(公路)入市。湛江国际机场迁建工程飞行区等级指标从4C调整为4E,飞行跑道从2800米延长到3200米,从支线机场上升为干线机场;交通建设完成投资42.5亿元、增长29.3%。湛江国际机场迁建完成土地征收6241亩;项目审批、机场与高铁高(快)速路之间无缝对接、空港经济区规划等工作同步推进。徐闻港南山作业区客货滚装码头、湛徐高速徐闻港支线分别完成总投资23.9%和32%,进港公路改扩建动工在即。湛海高铁列入铁总“十三五”铁路建设规划。汕湛高速湛江段关键性控制工程茂湛铁路跨线桥成功转体,为年内建成通车创造有利条件。
【亮点六】招商引资效果良好
今年以来,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郑人豪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姜建军先后率队前往北京、香港、深圳,走访大型央企、珠三角先进制造企业,联谊商会乡贤,开展经贸招商活动,达成多项合作共识。成功举办“7·17”投资项目(PPP)推介会暨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,推出PPP合作项目69个,总投资958.6亿元,吸引120多家央企、省企、民企和金融机构600多名代表参加;集中签约重大项目14个,其中12个项目总投资1050亿元,2家银行提供授信额度1300亿元。
【亮点七】民营经济发展态势良好
我市成功召开商会会长暨民营企业家代表座谈会,传递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正能量,全面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。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、新登记企业分别增长24.4%和26%,新增民营企业3405户、增长26.1%。民营经济增加值816.2亿元、增长9.6%,高于全市GDP增速1.8个百分点。民营工业增加值173.1亿元,增长12.3%,高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.8个百分点。民间投资359.43亿元,增长19.7%,高于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9.7个百分点。
【下半年:“八个注重”】
“加快发展步伐,全力补齐短板”是湛江现阶段面临的第一要务。正如市委副书记、市长姜建军所说,湛江发展必须尊重产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规律,抢抓机遇、对标先进、扬长补短,加快建设中高品质城市,加快发展中高端产业,加快推动中高速增长,加快实现湛江社会生产力整体跃升。
注重发扬基础体系之长,补齐通达便利之短
我市综合交通将按照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的定位标准,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全力支持中铁二院完成湛江铁路总图编制,推动高铁进城、高速(公路)入市,推进高铁、高速公路、港口、机场无缝对接“零换乘”,形成以市区为中心,带动全域的鱼骨状路网、辐射周边的放射交通网,才能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。
注重发扬大港口大项目之长,补齐链条配套之短
天然深水良港是我市得天独厚的优势。但长期以来龙头企业孤立发展,产业不成体系;产城分离、园区不配套,项目承载力不强;港、产、城之间没有形成以港兴产、以产兴城、产城融合的生态发展体系。加快湛江振兴,必须坚持新型工业化方向,以大港口为龙头、大项目为引领,以大园区为平台、大招商为抓手,借鉴“前港—中区—后城”模式,实现“大港口—临港产业—城市配套”融合发展。
注重发扬规模格局之长,补齐组团分散之短
我市城区组团分散、功能不齐,海东扩容开发缺乏引擎,海西更新提质缺乏抓手。必须抢抓湛江城市总体规划获批实施的契机,坚持海湾有效保护、合理利用、依法开发,把城市最优质的资源留给对城市发展贡献最大的主体,建设总部大楼、发展总部经济;启动岸线保护立法,呵护港口核心竞争力,巩固扩大南方大港新优势;优化城市规划,适度留白发展,科学管控城区容积率,提升霞山、赤坎的城市核心区地位,强化海东新区、麻章区城市功能,完善东海岛产业基地配套,保持南三岛自然群岛形态。
注重发扬高校院所之长,补齐成果转化之短
有高校有科研院所,但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不足。我市要加快构建科技创新成果高效转化体系,借鉴珠三角创新驱动发展成功经验,加快建设创新平台,全力申报国家级高新区,争取年内获批。推动大型骨干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,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,争取年内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0家。实施孵化器“倍增计划”,支持企业利用老旧厂房、闲置房屋发展新型众创空间。支持本土企业与珠三角先进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创新中心,推进廉江小家电和吴川羽绒、塑料鞋、食品等特色产业之乡向产业之城转型、向产业品牌之都升级。
注重发扬通道平台之长,补齐对标先进之短
作为“一带一路”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,我市必须主动对标国际规则,复制推广自贸区成功经验,以负面清单为核心完善投资管理体制,加快建设国际贸易“单一窗口”。深化区域务实合作,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,主动与珠三角相关城市申报共建产业合作区。全面落实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,推动共建琼州海峡和粤桂北部湾经济合作区。
注重发扬空间潜力之长,补齐工业化城镇化之短
湛江县域经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:一产比重过高,以传统农业为主;二产发展不足,县域工业规模小、效益低、升级慢,缺乏高新技术产业;三产基础薄弱,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。作为我市县域发展的排头兵,廉江的成功经验在于找准发展引擎,拥有产业支撑。各县(市)要立足特色资源和产业,找准支撑发展的产业引擎,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。
注重发扬生态优美之长,补齐环境治理之短
湛江生态环境总体令人称羡,但局部环境问题不容忽视。必须深入实施绿色发展战略,严格管控半岛西海岸产业布局。落实“河长制”,加快主城区治水。深入推进九洲江—鹤地水库流域和小东江、鉴江、南渡河环境综合整治。集中落实中央环保督察整改,整改清退红树林保护区4800公顷养殖场。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综合整治,按照“当年见成效、五年大提升、十年彻底解决”的要求,把218条贫困村打造成新农村示范村。
注重发扬民生投入之长,补齐优质供给之短
上半年,全市十一类民生支出177.4亿元、增长21.9%,占总支出83.8%,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。但湛江民生欠帐较多,必须办好民生实事,推进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计划,持续增加教育、卫生、文化体育等优质基本公共服务供给;加快县级公立医院改革,推进乡镇中心卫生院升级;实施产业扶贫项目,严格落实社保兜底政策,坚持“一户一策”妥善解决贫困家庭子女教育、就业等问题;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专项整治风险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