粤12市新区面积比12年增长近8倍 湛江进大城市行列
发布时间:2017/8/22
“这座大桥的建成,将重塑清远的城市空间格局,同时也将成为促进这座粤北地级市产城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纽带,把当地一些重要发展节点串珠成链,形成一条重要的发展轴和旅游黄金通道。”前不久,伦洲大桥及引道工程的全线通车,引发清远当地各界高度关注。
作为燕湖新城的核心基建项目,这座全长1426.6米的跨江大桥,同时也是清远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首批重点项目。记者从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获悉,自2012年以来,推进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,成为广东深入实施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战略的“三大抓手”之一。截至2016年底,粤东西北12市仅新区城市起步区开展的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就达99项,完成投资总额约147亿元。
新区起步区建成区总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
登上清远市松苏岭公园山顶,这座粤北山城未来的新城市中轴尽收记者眼底。
清远是广东省最年轻的地级城市,中心市区是1988年在一座县城的框架基础上建立的。据当地人介绍,当时依托的城市人口才几万人,不仅空间小,而且基础设施差,城市功能很不完善。
幸运的是,该市在2012年底搭上了广东省委、省政府启动的“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五年计划”这趟列车,成为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首个试点。而决定着清远城市未来格局的燕湖新城,则成为该市实现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载体。
清远燕湖新城的规划建设,不过是我省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一个缩影。
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城乡规划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2012年以来,粤东西北各市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新区起步区稳步建设,在起步区高起点布局一批大项目、好项目,中心城区的规模实力明显增强。至2016年底,12市新区城市起步区建成区总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,比2012年增长将近8倍。目前各新区起步区重要节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型,12市起步区开展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计99项,建成道路约155公里,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5.13公里。
“譬如,梅州市规划建设的地下综合管廊就有11条共20.2公里,而目前正在推进建设的4条管廊也将在年底基本建成,完成管廊主体结构施工5.2公里。”该负责人介绍,此外,12市起步区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态环境改善项目共计81项,已完成投资额约530亿元,已建及在建中小学15所、高等教育院校4所、医院5所,在配套相对完善的区域高标准配置安置房13处,使起步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。
中心城区的扩容提质,一方面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城镇化率加速提升,另一方面则让中心城区的人口承载力得到提高。据统计,2013-2014年的各市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增长速率达到2010-2013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率的6倍,各市中心城区的常住人口稳步提升。“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汕头、湛江、韶关、茂名和揭阳5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均突破百万,进入大城市行列。”该负责人表示。
除抓好新区的规划建设以外,对旧城的更新改造同样重要。为提高中心城区建设品质,近年来,我省不断提高旧城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,加快完善城市的公共服务配套和城市生态环境。目前,12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8.3%和97.2%,较2012年分别增长3.6和2.1个百分点。而绿道网合计里程,也达到了2941公里,比2012年增加2352公里。
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城市环境品质
近年来,广东加快推进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,给外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,12市中心城区的规模实力明显增强。
记者从省住建厅获得的一组数据显示,截至2016年底,12市中心城区GDP总量已超过6500亿,较2012年增长约36%,占市域GDP总量超过40%。除汕尾、云浮两市,其他城市中心城区经济首位度均超过1。而中心城区建成区总面积,已达到1025.67平方公里,比2012年增长13.14%。
不过,上述负责人也表示,尽管当前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,然而,该部门近期的调研中也发现,部分市中心城区规模和体量仍然偏小,辐射带动能力有待增强。新区和扩容提质规划实施仍需要加大力度,在建设过程中,城市规划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间的衔接还要进一步理顺。
此外,新区起步区仍需要制定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,加大扩容提质工作的牵头统筹力度。在此方面,有些地市已经有了初步探索。譬如,汕头东海岸新城开创政府与大型央企合作典范,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优势和企业主体在资金和施工方面的优势,使得资金问题得以解决。
省住建厅认为,广东下一步的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,必须突出重心,通过强化监督考核和培训交流,抓好基础建设和环境品质提升以及切实加强牵头、统筹等措施来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“要将新区起步区特别是城市起步区作为扩容提质工作的重心,通过聚焦新区的城市起步区,引导资金投入和项目落地。”省住建厅有关负责人表示。
数说
粤东西北各市集中资源和力量推进新区起步区稳步建设。至2016年底,12市新区城市起步区建成区总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,比2012年增长将近8倍。
目前各新区起步区重要节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成型,12市起步区开展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计99项,建成道路约155公里,开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5.13公里。
12市起步区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及生态环境改善项目共计81项,已完成投资额约530亿元,已建及在建中小学15所、高等教育院校4所、医院5所,在配套相对完善的区域高标准配置安置房13处,使起步区环境品质显著提升。
清远燕湖新城再造“城市之心”
过去5年,作为粤东西北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试点,清远积极推进燕湖新城的建设。
燕湖新城的目标是以“人本为先”“产城人融合”,力争3年搭建框架,5年基本完成配套、8年初具规模建设成为“绿色低碳生态新城”。当前,燕湖新城“3年搭框架”任务已基本完成。
记者了解到,当地专门邀请全国知名规划编制单位参与,国内知名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的专家评审,反复论证新城的交通规划、水系规划、绿地系统规划、产业规划、公共配套规划,高标准编制高层次、全覆盖规划。目前,已完成并正在落实总体规划、城市设计、专项规划、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四个层次的城市规划,基本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全覆盖。城市形象与清远市“山水名城、岭南绿都”的城市风貌定位高度契合。
同时,燕湖新城在选址上,充分考虑和现有城区的关系,紧邻建成区,是现有城区的自然顺延发展,有利于发挥现有城区功能,使新城建设事半功倍;同时通过新城建设,拓展城市发展空间,疏解现有城区的人口、交通压力,通过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,补充现有城区功能不足,使新城和现有城区成为一个相互依托、相辅相成的整体。随着新城文化、教育、医疗、商务、旅游等综合服务功能提升,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将更强。
现有生态本底,则是清远构建生态新城的重要基础。燕湖新城充分利用原有丰富的江、山、湖资源,通过联通水系、保护性开发山体,构建“蓝(水系)、绿(山林绿地)”交织的生态网络,形成分隔城市功能片区的生态廊道,把新城打造成生态的新城。比如,利用新城低洼地带,建设大燕湖;开挖中轴水系、新开河,疏浚青榄海,将北江水引入新城;利用周边的山体,建设森林公园、郊野公园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