湛江旅游特产
发布时间:2014/8/19
名胜景点:雷祖祠、三元塔公园、天宁寺、雷州西湖公园
雷祖祠:位于广东省雷州市城西南五里之英榜山,依山傍水,风景秀丽,称“雷岗耸异”,为雷阳八景之一。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(公元642年),是纪念唐代雷州首任刺史陈文玉(雷祖)的相堂。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。
民间传说“陈文玉”是一位半神半人式的充满神奇色彩的英雄人物——陈太建年间,古台州城西南五里白院村有一村民,名日陈鉷,以捕猎为生,家中养有一只九耳异犬,每次出猎皆卜犬耳,所捕猎物与犬耳所动相应。一日九耳齐动,陈氏日:“今必大获矣!”便邀其邻居十余人,同往州北之乌仑山。山中荆丛密绕,犬自早晨吠至太阳落山,无一兽出。猎人奇之,伐木而视,见猎犬从地里挖出一大卵,陈氏不知为何物,便抱回家中。次早,乌云密布,雷电交加。陈氏大恐,便置卵于庭中,忽然卵为霹雳所开,跳出一男孩,两掌有文,左日“雷”,右日“州”。陈氏将男孩禀明州官,官收卵壳寄库,男孩交陈氏养育,取名陈文玉。文玉聪颖过人,勤学不辍。长大后,功力绝伦,武艺盖世,文武兼备,屡受荐举,文玉却以双亲年老为辞,拒不当官,曾自谓日:“‘侍君不能侍亲’,愿问寝视善,以乐父母余年。”陈氏夫妇享年百十有三,相继殁于唐贞观二年。文玉为之守墓三载。
唐贞观年间,南合州境内居有黎、瑶、壮、察、侗、苗等少数民族。唐王朝为了稳定边疆,便启用土著陈文玉出任本州刺史。
陈文玉任职期间,精察吏治,巡访境内,消民疾苦,政教并行,使人民安居乐业,民皆富庶,风俗大变。在施行德政之余,文玉深感本州乃天南重地,四海有事,兵家必争,为使黎庶安宁,便大修城池,公款不足则自捐薪俸,不费民财,并具疏把古合州改名雷州。雷州之名乃始于唐贞观八年(公元634年)而沿用至今。
唐贞观十二年正月十五日,正当城工告竣,文武僚属欢欣巡城之际,文玉却生两翅,白日升天。百官见状,伏地而拜,文玉终年68岁。为了纪念这一个德政昭彰的地方官,郡民于州城西南五里英榜山立祠以祀,即今之“雷祖祠”。
祠依山而筑 ,北构南趋,山下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洋田,其势极其雄伟壮观。祠分三进,由山门、正殿、侧殿、后殿、东西庑、钟鼓楼、碑廊等建筑组成,全部建筑沿中轴线布局。顺山门青石板台阶拾级而上可直通后殿,占地面积一万多平方米,是岭南地区最大的祠堂之一。山门依屋宇三间面宽洞开而三,为硬山顶,硬山檩式结构。山门门联:“霹雳开天南一祖,声名为海北同尊”,是对雷祖降世的美丽传说及“受职父母邦,德政彰明”的赞誉。二进为祠的建筑主体,分正殿及东、西侧殿。正殿前设有拜亭,整个建筑形制呈“凸”字形排列,依次供奉陈文玉(中)、李太尉(汉朝的李广,居左)及英山石神(右),俗称“雷词三殿”。正殿面宽进深各三间,硬山顶,四柱抬梁式梁架结构,举梁平缓,前檐廊出檐极宽,建筑风格独特,富有地方特色。沿着前檐廊可从东侧殿直通西侧殿,殿前屏风精雕细刻,玲珑剔透,巧夺天工。
雷祖祠历史悠久,词内文物十分丰富,有千年石人、乾隆御踢匾额及历代碑刻30余通。历代显宦名流,骚人墨客,游览之余无不留下感人的诗篇。寇准有诗,东坡有赋,丁谓作记,李纲题碑,这些诗赋碑刻历尽人世沧桑至今尚珍藏于祠内,堪称祖国文物之瑰宝。
三元塔公园:位于雷州市雷城镇曲街4号(原雷城“南门头)东侧,占地约三万多平方米。因园内有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元塔,故名。公园大门为一座红顶,四柱,三间贴大理石的牌坊式建筑。”三元塔公园“五个秀丽的大字是原广东省省长朱森林所题。此园分前后区两部分,前区为体育、娱乐活动场所;后区为文物古迹风景区。
三元塔创建于明代万历年间。当时雷州推官欧阳保(江西新建人,举人)为了使雷郡形胜改观,启兴人文之风,乃倡建此塔。于明万历四十一年(1613年)元月兴工,至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四月落成。初命名“文魁塔”,又称“启秀塔”。后因挖塔基时发现蛇卵三只,以以为是“三元及第”之兆,故改名为“三元塔”。在380多年前建筑工具简陋的情况下,雷州人民仅用约两年时间就建成一座如此雄伟壮丽的高层古塔,至今已经经历了将近400年的风雪沧桑,雷轰地震仍岿然屹立,充分显示了雷州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惊人的创造力。此塔坐东向西,楼阁式砖木结构,用棱角牙子砖和线砖互相叠涩出檐,下大上小,逐层递减,比例匀称。檐上有平台、外廊,绕以栏杆。八觚九级、内楼17层、高57米。塔基为石刻须弥座。八面共嵌有23块阳雕石刻,分别为“麟趾呈祥”、“鲤跳龙门”、“狮子戏球”、“三羊(阳)开泰”、“双凤朝阳”、“喜鹊练梅”等,线条粗犷,形态生动,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,为明代石刻珍品。每层设真、假门,呈圭角形。真门对开相连通,利用塔壁为阶梯由下而上,穿过塔心室,绕平座(塔廊)、南入北出、东进西升、盘旋而上,可达极顶。三元塔建成后,雷郡形胜大为改观,“鼎峙琼南添一指,联翩雁字豫题名”。后来“雁塔题名”成为雷阳八景之一。古往今来,不少骚人墨客、名宦显贵慕名登临,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,其中明代海北南守道蒋光彦(福建晋江人,进士)有诗赞道:高刹峻?蚨缺炭眨?海天新榜蕊珠宫。
1979年,此塔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,1983年,省、县两级政府拨款重修。
天宁寺:天宁寺位于雷州城西湖路,又称“天宁寿禅寺”,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。全寺屋舍50多间,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,是雷州半岛第一古刹,也是岭南历史较久,规模较大的名寺之一。天宁寺为三进院落、四舍院布局,建筑风格独特。历代迁客骚人如苏轼、寇准、苏辙、秦观、李纲等都曾寄居天宁寺,并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。
雷州西湖公园:宋代以前,湖滨只有天宁古刹与碧水朝夕相依,宋咸淳年间湖滨始建横舟、狎鸥、涿飞、放生、总宜、流水孤舟、州之眉目、泼泼地等八个亭,横跨南堤建惠济东、西两座桥梁。此后,又出现苏公亭及其名反复更改的与众、信芳、湖心等亭。从这些亭、桥的雅趣的、有特定内涵的命名,可以追溯此湖当年的风貌。一幅波光上下,亭榭辉映,鸟翔鱼跃,扁舟溅浪的画图展示在眼前。 自从大文豪苏轼兄弟在此醉游之后,罗湖更名为西湖。由罗湖 到西湖历经千百年沧桑,时兴时衰。它曾以“西湖翠拥”列入古雷州八景之一。当年之湖滨与唐代始建的天宁禅寺连成一片,正因为有它壮丽的美景衬托,古寺才有幸取得“万山第一”的赞语。明代进士、海北南守道袁茂美对西湖景物的观察十分详尽,他围绕湖、堤、亭、船、田、鱼、月、雨写了八咏,其中咏《西湖亭》是这 样描述的:“湖水流澹动,亭台巧结作。倒影青天里,分明七星落。四窗纳靓景,高树罩疏幂。于焉暂游想,俯仰尽寥廓。
骑楼街:雷州城南亭街、二桥街和曲街等街道。始建于明清时期,现保存有中式、传统式、欧亚混交的文艺复兴式、欧亚混交的巴罗克式和“雷州南洋”式骑楼商业街风貌。
多民族多地域文化大荟萃:“敬雷”文化奇特。古雷州曾经赤地千里、米珠薪桂,饿殍遍野,是多旱多灾多雷的荒蛮之地。先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和祈求中因“斗雷、惧雷、祭雷、敬雷、酬雷”而创造了关于“雷”的充满神奇色彩的“雷州换鼓”、民俗歌舞等堪称一绝的祭祀文化。民间工艺发达。雷州城乡的古民居、古茶亭、古庙宇、古民窑星罗棋布,雷州古建筑、石雕、石器以及形态各异的民间工艺制品令人惊奇叫绝。天下一大奇观的“南方兵马俑”雷州石狗,不仅表现了雷州先民精湛的雕刻工艺,还深刻反映了古雷州俚、僚、摇、僮,黎等少数民族集居,共同以能够保护庄稼和狩猎的狗为图腾,从“图腾崇拜”、“呈祥报喜”、“守护神灵”到“司仪宠物”的演变过程。并展示了宋元以后,汉闽人不断迁雷使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的相互激荡和交融,先民以智慧和力量创造的辉煌历史。上古时代的雷州是古越族聚居之地,史称南蛮人。汉末到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迁雷州,宋元明时期闽南人大量迁雷,原先的古越族人有的汉化内属,有的则迁徒他乡,汉闽民俗文化与古越民俗文化的融会贯通,多民族的民俗风情迁涉而至,交融发展,构成颇具特色的雷州民俗文化。雷歌、雷剧、姑娘歌、雷州音乐、蜈蚣舞,傩舞、目莲舞、散花舞、花禄花灯、龙舞、舞鹰雄、醒狮等便是其中代表作。
元宵佳节,城乡各地的飘色游行与傩舞气势恢宏。阳春三月,松竹、南兴、覃斗等地流行的散花舞引人入胜。人类“舞蹈活化石”的雷州傩舞,散花舞这两个古老的舞蹈被选入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》。还有经久不衰的雷州歌、姑娘歌和人们津津乐道的有三百多年历史的雷剧等等。经典的雷剧在雷州城乡演出经久不衰,民间剧团达到150个。雷剧曾二次进京“打雷”誉满京城,获得“中国民间戏剧大赛”二等奖,名伶林奋获得中国文联、中国剧协梅花奖,雷州专业雷剧团曾获得省二、四届艺术节多项大奖。产生于宋朝盛行于明末清初的民间器乐曲。雷州音乐是全国45个民间乐种之一现仍存30多首,始于唐代的雷州佛教歌曲现仍存50多首,雷州道教音乐于宋代已很盛行现仍存曲目30多首。
廉江红橙:廉江红橙母株发现于廉江市内的国营红江农场1960年种植的新会橙园中,七十年代初期由农技人员选育推广。1986年江西南昌召开的全国优质柑橙补评会定名廉江红橙,并被评为全国优质水果。1992年,廉江市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登记为“廉江红”注册商标。
廉江红橙果实大(单果重150克左右),果型好、肉色橙红、嫩滑、汁化渣、甜中带酸,味清甜带香,深受欢迎,因而被列为国宴佳果,廉江因此而被命为“中国红橙之乡”。1984年春,日本首相中曾根来访问我国,首相品尝后连声称好,并要求带一些回去,国家派专机来湛江取了10箱廉江红橙送给中曾根。美国总统里根来访,国家领导人仍以廉江红橙招待,同样得到好评。1976年开始试销香港、澳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、深受欢迎,其中1985年出口14450吨。
廉江红橙由于其品质优良、深受顾客欢迎,因而种植迅猛发展,高峰期面积达17万亩,后由于种种原因减少。为了恢复发展廉江红橙,在广东省、湛江市的支持下,廉江市做了大量工作:成立了恢复廉江红橙领导小组,加强领导,做好协调工作;拔出专款60万元,建立红橙苗繁育中心,建立200亩红橙生产基地;规划青平、高桥、雅塘、石颈、长山、塘蓬、石岭7个镇为恢复、发展红橙重点镇,要求每镇2000年底发展红橙5000亩,完成任务的每镇奖励1.1万元;全市到2000年将发展到5万亩,2010年15万亩。
东桥文笔塔:位于良垌区东桥村石桥桥头。建于清乾隆年间,占地面积30平方米。砖石结构,塔高约17米,分3层,呈六角形。塔顶饰葫芦1个,各层镶嵌砖花边,底层有两个对开门。塔上书写额和联,额为“回水亭”;联曰:“回潮波涌银山立,水国文翻笔阵横。”此塔保存尚完整,今为本县唯一的古塔。
青塘桥:又名万寿桥。位于石岭区盘龙塘村西南1公里的溪流之上。清道光十五年(1835),由监生罗士贤、李兴国等人捐资倡建。砖石结构,长31.5米,宽4米;桥面由25块长6.3米,宽、厚各30厘米的石块铺成;桥下有6个墩,用砖石砌成,牢固稳实。桥头有碑载建桥事。此桥保护尚好,今仍通行。
安铺玉枢宫:位于安铺镇西街,座南向北,内供北帝雷神、白马大帝。建 于清乾隆三十二年(1767),道光十三年(1833)重修,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。宫为砖木结构,高约6米。墙塑壁画,檐饰琉璃瓦,拜亭柱上刻有人物鸟兽图案,梁架、斗拱上装饰有浮雕,构思巧妙,美观大方。是县内不多见的仿古建筑。
赛龙舟:安铺镇龙舟竞渡,始于清朝乾隆年间.初是船工驾艇竞赛为乐,到道光年间,每逢端午节,划船江中,组织竞赛,河中竖旗。先夺标者为胜。
民国期间,赛龙船已成习俗.参赛以街(境)为队,分为:东街(东安境)、南街(南安境)、中义街(泰安境),西街炮台境)。每年四月初一龙舟开始下水进行操纵小竞.舟长三丈有二,每舟设舵手。鼓手,锣手各一,青壮年桨手36人,分两排列坐舟中两侧.鼓响浆落,一鼓一浆,动作划一有劲.每年竞赛热闹非凡。
建国后,十余年沿袭不衰。“文革”开始,所谓“破旧立新”,竞渡之举,亦遭禁止.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1977年始得恢复端午赛龙夺锦活动。
1983年,能工巧匠新造龙舟三艘,长达三丈有余,宽八尺,雕刻龙头龙尾,船两旁彩漆龙鳞,色分三种、红、黄、蓝各一艘.驾舟游弋,宛如蛟龙游水,俯栩如生.近几年来,龙舟竞渡,已成惯例.参赛者以街道。工厂、农村、机关、学校等为单位.团体比赛方式,初分小组循环竞选.获胜者再进行决赛夺魁。观赛者。除安铺居民外,还有附近村民。甚至遂溪、湛江、化州、广西等地的游客,也远道而至.九洲江两岸到处站满人,花桥上更拥挤不堪.参赛健儿,腰扎红绸带,头包白毛巾、穿背心。着短裤、一船一色.竞赛开始、指挥台上炮声一响,一刀砍缆,三艘龙舟犹如离弦之箭.桨手聆听鼓点。手起桨落,争先恐后,波澜迭上.先顺水划下,到达指定地点拔旗,再掉转船头,逆江而上奋勇争魁,竭力夺标。此时,河面花艇,燃放鞭炮,激发赛者加油添动。艺曲游船上,着人扮许仙、白素贞演唱,管音灌耳,锣、鼓、钹声喧天。音乐楼上。歌声悠扬,八音舸中,笙萧婉转.人民大桥,扎成花桥,桥头牌楼高耸,红旗彩带飘扬.赛龙结束,向获胜者颁奖:冠军奖给烧猪两头,亚军奖烧猪一头,季军奖给烧鹅三只.冠亚军者直类品于彩车上,参赛健儿,排站车厢两旁,徐徐行驶街上,以示光荣。木偶班、粤剧团,设戏台于九洲江畔,待竞渡完毕,即公演助兴。一连几天,晚上两岸灯火通明,江中辉煌,一派节日盛景。
醒狮之乡:遂溪醒狮属于南狮,享有醒狮之乡之美誉,曾代表中国出访多个国家。
并担任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醒狮表演特约嘉宾
遂溪的舞狮队中,有男子、女子醒狮队;单狮、双狮;地狮、高桩狮;高桩单狮、高桩双狮等,形成独具特色的醒狮艺术风格,多支舞狮队在全国大赛上获奖,其中的文车醒狮队还到法国巴黎参加"中法文化年"展演,2003年12月遂溪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“中国醒狮之乡”。
2004年首届“遂溪醒狮艺术节”于11月26日开幕。当天,在该地的文化广场和县城主要街道,举行了精彩的醒狮展演和“狮乡之夜”文艺晚会,11月27日至12月8日,各地醒狮队轮番表演,切磋技艺。此外,还举办了与醒狮有关的书法摄影展。遂溪县政府决定从2005年开始,每年12月8日都举行“遂溪醒狮艺术节”。
遂溪的民间醒狮活动历史悠久,源远流长。当地政府遵循“积极保护、合理开发、有效利用、鼓励竞争”的原则,坚持“现代与传统并重,推进文化事业全面发展”的思路,积极发展民间醒狮艺术,醒狮队伍不断壮大,民间醒狮团队已有255个,其中高桩狮28个,地狮227个,表演者过万人。
遂溪文化广场:2000年落成的占地近3万平方米的遂溪文化广场,通透敞亮,草坪、花坛、林带、广场由点连线,由线连片,令人赏心悦目,犹如这个城市一张美丽的名片;而新建成的聚宝盆大花坛则如一座亮丽的标志性建筑物。
珍珠城风景名胜区:珍珠城风景名胜区位于乐民、河头镇辖区内,北从乐民河入海口起,南到河头双村附近,东从河头双村起,西到墩文以西的沿海,主要沿乐民河主流分布,包括乐民安埠、陈铁、海山、余村、墩文一带,面积约46.23平方公里,该区域古代商贸发达,文物古迹较丰富。
毗卢寺:毗卢寺建于民国24年,座落在河头圩西南。寺上三间是宝殿,下三间是伽蓝殿,两边有三间伙房。1949年机慧如师在此降机,建起一座经堂。1951年区政府在该寺办河头小学至今。此外还有建于清代道光年间的城月圩天华庵,建于民国初期的附城乡东圩玉泉庵等。已被毁,但还存有断墙残壁的有城月镇李公亭、建新镇寇公祠、遂城内的孔庙等。
螺岗岭风景名胜区:螺岗岭风景名胜区位于遂溪县县城以南,北自岭北镇南药场起,往南一直到迈坦附近,东自岭北圩起,往西至螺岗岭西麓,分布在岭北、城月、洋青三镇和雷州林业局,面积约36.73平方公里,属雷州半岛中腹部地区,植被茂盛,中心地带螺岗岭主峰海拔233米,为雷州半岛最高峰,风光旖旎。
螺岗岭主要景点有岭北南药场,城里岭、南方国家级林木种苗示范基地、螺岗岭主峰、牛鼻泉、207国道亚热带作物观光带等。
角头沙风景名胜区:角头沙风景名胜区位于下六、草潭镇内,北从角头沙以北的沙滩起,往南沿海岸一直到草潭圩,东从下六红莳地起,西至角头沙海滩的东角,包括下六红莳地、旧庙、新文、路塘、草潭长洪、北拉、麻公、石九、草潭圩等,面积约11.07平方公里,该区主要分布在沿海,有丰富的宋代窑群遗址和大面积的风景海滩。
主要景点有角头沙风景区、北部湾度假村、海滨浴场、草潭渔港等
旅游景区:吴川市是一个濒海小城,海滨旅游资源十分丰富,也非常有特色,传统景区有吉兆湾,吴阳金海岸,现在又开发出“南天一石”景区。吴川八景:延华弄月,一览赁高,极浦渔归,渔翁撒网,东海朝阳,通驷垂虹,丽山樵唱,限门飞雪。
限门飞雪:阳镇沙角漩的鉴江出海口处,古时,鉴江下游特别是鉴江出海口处江面宽广,风浪较大,当时往来在鉴江出海口的船只都不大,浪花打在船蓬上,浪花四溅,远远望去犹如雪花纷飞,故称限门飞雪。
丽山樵唱:于现在塘缀镇丰六洞村西面的丽山岭,丽山岭山高56米,山上林木葱翠,风景秀丽,山顶有口天然井,井旁有八角亭遗址,山腰有石泉,俗称麻蓝水碗,山脚南边有十里八乡集资建的三仙古庙(此庙于1958年被毁)。古时民风淳朴,上山打柴的樵夫唱着吴川山歌自娱自乐,歌声悠扬飘渺,悠然自得,俨然世外桃源,因此丽山樵唱成了吴川八景之一。
吴阳金海岸:位于镇东的南海沿岸,18公里的海岸线,碧海银沙,视野开阔,8平方公里被联合国定为“人与生物圈”考察点的防风林带。是观海戏浪的好去处,东海朝阳一景古今并无二样,凌晨渔民出海捕鱼,是一道非常美丽的风景线。
吉兆湾:旅游区,位于广东省吴川市覃巴镇,离吴川市区13公里,海岸线长11.2公里,为风景美丽的滨海旅游度假胜地,湾内沙滩洁净,林荫清幽、海水清湛,湾外礁石奇秀,被誉为“南方的北戴河”。1994年5月7日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为省级旅游度假区;2003年评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。
吴川,文物古迹颇多。有梧山岭新石器时代遗址、明吴川县遗址、芷寮港遗址等;有元吴阳学宫、晋茂山书院、宋梅菉祖庙、宋极浦亭、明双峰塔等古建筑;有状元林召棠故居、民国名将李汉魂故居、张炎将军故居、陈兰彬故居等。
古代遗址:塘尾镇隅村南蛇岭东汉生活遗址,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兜岭南朝村落遗址,王村港谭尚村南的奴岭东晋村落遗址,吴阳镇那良村的宋代贝丘遗址,吴阳镇白沙丝茅岭下的宋代村落遗址,长岐岭头村下庙岭宋代窑址,王村港谭尚村奴岭北端的南朝古墓,王村港碌西村北的大乌岭南朝墓群,黄坡镇那罗岭尾村背东北的那拉岭隋唐墓群,覃巴镇沙田村南的大墩塘宋墓群,梅菉镇解放路烈士纪念园门前清代陶棺墓。
芷寮古港:芷寮港是唐宋至民国的近千年间的我国南方大港,县志记载:“此地富庶曾为六邑之最。”故有“金芷寮,银赤坎”之说。芷寮港遗址位于吴阳街南端,在芷寮村与桥头村两地交错点上,芷寮元末成港,明代最盛,清代衰落。
香山古庙:香山古庙位于吴川博铺镇西南方,始建于公元283年前后(西晋太康初年),后经唐、宋、元、明、清历代重修。曾有庙联(已不存)曰:襟梅水带鉴水潘水长流文曲水,坐茂山向茂山香山远峦武当山。
吴川学宫:吴川学宫坐落于吴阳中学内,始建于元朝,为主簿唐必达和教谕吴仲元所建。原有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,由戟门、大成殿、崇圣祠、明伦堂、尊经阁五座建筑物组成。历经明、清两朝多次重修,属宫殿式建筑、砖瓦木柱结构。现仅存学宫大成殿,殿面宽20.3米,进深12米,前檐深1.5米,具有很高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。
双峰塔:双峰塔坐落在吴阳镇文塔村,公元1599年(明代万历二十七年),吴川县令周应鳌于江海迥流处建此风水塔,又因特思山、丽山远揖塔前,故名“双峰塔”。塔为平面八角形,七层仿楼阁式砖楼,高23.15米,首层直径9.8米。塔身为壁内折上式,各层设假平台,塔基为石板雕花装饰,塔边棱角处嵌有石雕托塔力士,形象古朴,姿态各异。2000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。
湛江的吴川市的飘色、泥塑、花桥被誉为“吴川三绝”。
飘色:川飘色1992年和1997年两次进京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,2003年吴川飘色造型作品晋京参加中国首届文物仿制品既民间工艺品展,荣获金奖;
2000年,国家文化部命名吴川市梅菉为“中国民间艺术之乡(飘色、泥塑)”,广东省文化厅命名黄坡镇为“广东省民间艺术之乡(飘色)”;
2006年5月广东省人民政府入编“吴川飘色”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;
2007年,吴川飘色被列为“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”,吴川泥塑2007年11月被列为“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吴川飘色,2008年入选“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”录。吴川飘色乃“三绝”之首。
据黄坡镇的民间艺人陈寿全生前回忆:清末,吴川黄坡的四乡八村常常举行游神赛会,出现了表现戏剧片断的化装游行,俗称“地色”,引人注目。为取胜其他村庄,他与父亲别出心裁地搞了技巧化装游行,在一个木箱上,设计出《哪叱出世》,小哪叱在莲花上迎风飞飘,故称为“飘色”。这套飘色展出后,游遍黄坡,轰动全县。是为吴川飘色起源。
泥塑:吴川庆赏元宵有制作泥塑展览的传统,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泥塑的兴起发展,可追溯到梅菉发达的砖瓦陶瓷器工业。相传早在唐末宋初的元宵期间,梅菉瓦窑村的一些陶瓷工人,就利用砖瓦泥雕塑和真人一样大小的泥人展出,吸引了不少观众。此后,梅菉在元宵期间就普遍开展泥塑展览活动,这些泥塑内容,多取材于传统戏曲、神话故事以及喜庆风俗的片断。如《三顾草庐》、《西厢待月》、《八仙过海》、《岳飞报国》等。吴川泥塑造型优美、塑工精细、形神兼备,是颇为精美的艺术品,蜚声海内外。
花桥:原是隔海村居民为过江进城闹元宵而搭起的桥。据说起初是用竹排或小船连成的,后因浮桥危险,改用竹木搭桥。在旧社会,人们怀有“男女授受不亲”的封建思想,怕男女同走一条桥,免不了磨肩擦背,于是又改搭男女二桥,还把女桥盖住,装饰一番,越装越美,便成了“花桥”,相传至今,红男绿女相拥雀跃,热闹非凡。为安全起见,近年已改用通往江心岛的钢筋水泥大桥装饰,桥长数百米,宽约十一米,桥边摆满鲜花,插满彩旗,挂满名人书画,装上彩灯,甚是雄伟壮观。
特产南珠、茶叶、鱼翅、剑麻木、菠萝、徐闻良姜等
南珠:在世界珍珠市场,有一种珍珠以其光亮、耐久、均匀等特色而深受消费者的欢迎。贵妇戴之,显得高贵;少女戴之,显得靓丽。她就是南珠。徐闻人民为了利用南珠,发展南珠,于1966年开始进行人工养殖,面积上扩大,质量上提高。
至今,徐闻县年养殖面积达2万亩,年总产达14吨。大井村更是发展有力,年养殖面积约7000亩,年总产约5吨,无愧于自然,无愧于祖宗,无愧于世人,被誉为“中国珍珠第一村”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的人们养殖珍珠,始终都以质量为准绳,始终都以天然的南珠为标准,始终都以客户需求为己任,十分讲究养殖技术,养出的珍珠不负于南珠之美誉,养出的珍珠使南珠更显异彩。这就不难理解,为什么法国将大井的“养珠妹”一批又一批地引到其境,帮其养珠。如果说昔日的南珠享誉全球,通过的是产品的话,那么,南珠享誉全珠,通过的除了产品,还有技术——“南珠魂”。
茶叶:徐闻县盛产的“绿茶”色泽翠绿光润,香味持久,汤色清澈明亮,滋味鲜爽回甘。徐闻县东部和北部山区因为阳光充足、云雾缭绕,全年有8至10个月的采茶期,早春茶比长江流域茶区早采摘30至70天,比华东、华中和云南的主产区早二个月,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生产条件。
徐闻县种植茶叶的历史悠久,种茶历史可追溯到明清时期,在400多年前已有种茶制茶的技术和传统习惯。据林业部门有关资料显示,在今徐闻县下桥镇石板岭山寮村就有一棵400多年树龄的茶树。到20世纪四、五十年代,徐闻县已经出现分散的小面积茶园,并有了民间茶叶手工炒制作坊。这主要是当时来徐闻地开垦的南洋归侨和广府、高凉一带的移民为喝泡绿茶的生活习惯所小量种植。到了60、70年代,农垦徐闻垦区开始大批量种茶,并发展到机械加工,成为地方特色产业。当时徐闻的茶叶已小有名气,此地生产的“雄鸥”、“勇士”牌茶叶,1990年就荣获全国首批绿色食品称号,并入选《中国茶经》等各种茶名录。次年,这里又被列为农业部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。进入90年代后,徐闻地所生产的“雄鸥”、“勇士”牌茶叶,声誉鹊起,行情看好。连续6年获粤、桂、琼三省区农垦名茶评选第一名;1992年,雄鸥、勇士牌绿茶,经农业部推荐,荣幸地代表我国环保食品,随同李鹏同志出席了首届巴西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展览;在1995年与1997年的中国农业博览会和中国国际茶会上,分别获银质奖;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茶类的无公害优质食品。
中国大陆最南端——灯楼角
我国大陆海岸线,东起辽宁省东港市的鸭绿江河口,西至广西东兴市的北伦河口,但最南点知晓的人并不多,那就是广东省徐闻县的灯楼角,其位置为北纬20度13分,东经109度55分,即角尾乡的呷角上。其位置十分重要,西临东场湾,东为角尾湾,自北向南丁春楔入琼州海峡3公里,扼北部湾与琼州海峡进出口的咽喉,南与海南岛澄迈县遥遥相望,是琼州海峡航道的要冲。
端的角尖
灯角楼在解放战争时期是游击根据地。1950年3月解放海南岛时,是雷州半岛南端十分重要的渡海启波点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先峰营800多名渡海将士,誓师出征,一举在海南岛澄迈县登陆成功,为解放海岛作出重要贡献。
角尾半岛及东场湾、波罗湾一派热带风光,有婆娑的海岸椰林,耐干热的仙人掌,优质的芒果及各种热带作物。徐闻盐场是广东省七大盐场之一,有日晒优质盐以及氯化镁、氯化钾、囱块等化工产品。灯楼工区又是中国南方盐田机械化生产试验点单位,是广东省食盐的重要基地。海上有白蝶贝保护区,珍珠养殖基地。
灯楼角海面一带保存着我国面积最大,最完整的珊瑚礁群,连绵27公里,面积达2000公顷,种类齐全,五光十色,造型奇特尉为壮观,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。
1894年,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掠夺我国资源和财富,万国公司在此角尖处建造了一座海航灯塔,形似楼梯,故称灯楼,灯楼角由此而得名。该角所在位置为东经109度55分,北纬20度13分,即角尾乡角尾角的岬角上,为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尖角,有“极南”、“尽南”之称,可与海南岛“天涯海角”相提并论。此角地理位置十分险要,处于琼州海峡和北部湾临界线上,扼两海区进出口咽喉,是琼州海峡航道的要冲,此角原为三面海抱,一面沼泽地接连的小岛,总面积10万平方米。
沙湾枕月——白沙湾
白沙湾位于海安港之东,沙白如银,浪静波清,岸边木麻黄林带苍翠欲滴,椰林疏落有致。白天极目远眺,隔海的海口市楼群若隐若现,宛似蓬莱仙境;夜里南望,对岸灯光灿若繁星,更象银河横在天边。
据史载,明代大戏剧家、诗人汤显祖,曾到白沙湾泛舟行吟。汤翁在《白沙海口出杏磊》一诗中写道“东望何须万里沙,南溟初此泛灵槎。不椹衣带飞寒色,蹴浪兼天吐石花”。这位南溟初次泛舟的诗人对白沙湾的银滩吧为观止,怡然自乐。
白沙湾自1999年开始,成为中国横渡琼州海峡大赛的下水点,2001年起补国际泳联选定为横渡琼州海峡马拉松大赛的下水点。
白沙湾现是湛江市级旅游度假区,建有海水浴场、度假别墅、温泉洗浴中心等设施。白沙湾规划定位为生态滨海度假中心,拟打造环北部湾、琼州海峡度假带的旅游明珠。
广东最美的海岸——角尾国家珊瑚自然保护区
角尾灯楼角沿岸浅海一带,属于热带海区,气候环境条件适合珊瑚生长和珊瑚礁的发育,因此集中布着面积达143.78平方公里,65种的珊瑚礁群,是我国大陆架浅海连片面积最大、各类齐全、保存最完好的珊瑚资源,也是国家级珊瑚自然保护区。不同形状,不同颜色,不同种类的珊瑚组合在一起,参差不齐,甚为壮观,其间有五彩缤纷的鱼儿游来游去,与珊瑚礁一起构成一道美丽的海底风景线。2006年,国家地理杂志和南方都市报发起寻找广东最美丽的地方评选活动,珊瑚礁区补评为广东最美的海岸。
每逢退潮时,众多的游人就乘坐牛车赶海看珊瑚,这片珊瑚分布在5米深左右,每当退潮阳光晴朗时,就是驾着小船在海面看珊瑚的绝佳时机,你还可伸手触摸这些长了一万年的小精灵。
珊瑚海区岸边的放坡村,是一个古朴的渔村,这里人家世代耕海,连住的也是珊瑚屋。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,硕大的珊瑚石成了村民建房的材料。珊瑚轻且多孔,冬暖夏凉,砌好墙后再用刀切平,也甚美观。
雁塔嘲风——登云塔
登云塔又名风塔,位于徐闻镇民主路与东方红路“丁字”相交处。明万历四十三年(1615年)破土奠基,天启三年(1623年)竣工落成。塔体为八角棱台形,叠七层,每层有内室。体积自下而上逐层递减,底层内室直径3.35米,顶层内室直径1.24米,塔高36.41米,踏跺(石阶)设在夹墙中,盘旋而登一百九十级可到塔顶。塔身砖石泥灰沙结构,以砖为主,砌法一顺一丁,每层均有线砖和牙砖相间装饰,坚固美观,经三百六十多年,至今古塔风貌依然。
登临绝顶不但可以俯瞰全城风光,每逢晴天丽日,还可以眺南海千帆,故素以“雁塔嘲风”,列徐为阳八景之一。历代不少文人游客登临此塔,即兴吟咏。